高水平畅通国际物流供应链 赋能超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1-10-08 10:00:42

         来源: 成都市口岸与物流办公室

阅读:146

 

       9月27日,满载货物的首趟国际班列从成都空铁国际联运港始发,沿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奔向老挝万象。这是由成都始发的全国首条“航空+”西部陆海新通道货运班列,其开行标志着中国西部地区“空铁公”多式联运陆海新通道全面打通,进一步完善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为吸引适航适铁产业在蓉集聚提供基础支撑。

       “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供应链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今,成都已是常住人口超过两千万的全国超大城市,科学构建超大城市立体交通体系,这是关系发展、民生和开放的重中之重。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对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高的战略意义。

       成都是国家首批现代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市口岸物流办围绕高水平建设国际门户枢纽总体目标,以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为抓手,坚持规划引领和政策推动,全力提升陆空国际货运能力,提升国际门户枢纽辐射力,助推国际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和外资外贸稳定增长。

A 机遇与挑战:

科学“强链”为超大城市发展添动能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愈发重要。特别是在全球疫情的冲击下,国内国际“双循环”更需要打通高效流通供应链。

       国内国际新形势对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更加突出高水平对外开放,注重对外互联互通和国际供应链开放、安全、稳定。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赋予了成都在构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国际铁路枢纽、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的重要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成都市常住人口首次突破两千万人,成都晋升全国超大城市,迈入由北京、上海、广州等七城市组成的全国超大城市集群。城市常住人口增长,反映出成都经济实力、发展潜力和对外开放水平,带给城市发展新一轮机遇,但是也面临着挑战。

       9月25日,市委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强调,科学构建超大城市立体交通体系是关系发展、民生和开放的重中之重,是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要根据常住人口超两千万的超大城市发展趋势和特点,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交通体系建、联、用、管各环节,推动各种交通形式、各个交通主体高效衔接、相互支撑;要强化系统思维,推动交通体系与能源保障、产业发展协同并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

       加快建设立体综合交通体系,有利于畅通对外联系,带动物流、人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加快集聚,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位势能级,巩固成都门户枢纽地位,进一步发挥极核和“主干”引领带动作用,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

       “要抓好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建立更具韧性的供应链体系,深化供应链国际合作,加速构建畅通高效的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的延展和升级,促进外贸稳中提质。”刚结束不久的西博会上,西部国际物流供应链大会上的嘉宾和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

       近年来,成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力度,日益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吸引越来越多国际大型企业在蓉投资发展,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经济外向度达40.4%,为近年来最高水平。如今,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早已超过300家。这些企业大多集中于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产业,对高效的国际物流供应链服务有着较强的需求。

       围绕加快建设立体综合交通体系,服务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市口岸物流办着重以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聚力通道拓展构建开放网络、强化载体支撑集聚要素功能等,加快构建高效畅通的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

       其中,包括先后推动成立中西部首家供应链协会、首个供应链专家智库和供应链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政产学研一体”发展格局,相继出台“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支持供应链体系发展”等多项政策。

       在国际通道拓展方面,已形成通达120个全球通航点、覆盖泛欧泛亚主要客货运枢纽节点的国际航线网络。去年以来,优化形成以全货机航班为主,以货运包机、“客改货”航班、客运腹仓为补充的航空物流服务体系,有效保障英特尔、富士康、京东方等高航空依赖型跨国企业空运需求。同时,以“干支结合、枢纽集散”为导向,着力推动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都国际班列累计开行量超过1.4万列,已联通境外66个城市、境内20个城市,为TCL、戴尔、沃尔沃等外向型企业提供稳定、高效、可靠的国际铁路物流服务。

       通道畅,贸易兴。据海关统计,今年前8月成都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突破5100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成都对“一带一路”外贸占比达三成,同比增长9.9%;民营企业进出口超过千亿元,同比增速逾三成,成为成都外贸运行中的一大亮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逼近四千亿元,占成都进出口总值的逾七成。

B 创新与活力:

实施创新驱动激发出市场主体活力

       针对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国家明确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近年来,成都以入选国家首批现代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为契机,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激发供应链市场主体创新活力,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政产学研一体”发展格局。

       走进位于双流白家的四川康源智慧园区,一楼接待和展示大厅的墙上挂满了各种奖牌和证书,其中“特色蔬菜绿色保鲜及数字化供应链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于去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特别醒目。因为创新,让四川康源集团在供应链体系建设中收获颇多。

       “我国乡村群宴每年市场规模上万亿元,而且这个市场消费年均增长率超过20%。但是,要把握住这样的市场机遇,实施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四川康源集团董事长付德彬指着一块大屏幕说。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乡村坝坝宴的举办点、举办者、乡厨姓名和联系方式,申报有多少桌以及后厨操作实况等信息都一目了然地集成在平台。

       付德彬深耕农业生产和贸易37年,以前主要从事水果出口贸易,他所创办的康源公司水果出口占全省的六成以上,先后获得了“四川农产品营销大户”“全国百强果品经销商”等荣誉称号。他长年累月在与乡村打交道中发掘到了一个巨大商机:国内乡村坝坝宴市场消费规模大,但是服务模式尚处于低端的传统阶段,为何不把乡村坝坝宴搬上云端?

       在付德彬看来,乡村群宴的传统服务模式,采购成本和配送成本都比较高,而且品质参差不齐,也极易造成食材资源浪费,更为重要的是食材难以溯源,安全风险难以把控。于是,付德彬带领公司上下在全国率先开启了乡村群宴供应链体系建设。

       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7年的耕耘,目前四川康源已构建起由康源数智云、中国群宴智慧平台、菜如意平台构成的“一云两端两平台”乡村群宴供应链体系,实现种养殖、加工、配送等环节全程可追溯性,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两端食材安全问题,同时也通过集中采购配送、规范食材供应、平台实时监管,既降低了乡村坝坝宴的费用成本,便于安全风控监管,也提高了消费品质和档次,杜绝食材资源浪费。

       该模式集合监管、服务和模式三大创新,从根本上解决了群宴食材安全监管问题,并带动城乡农产品双向流通,推动乡村群宴迈上标准化、安全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促进乡村餐饮行业数字化智慧发展。目前,该供应链创新模式正向机关、学校和企业食堂拓展,“我们的目标是把这一模式推广到全国甚至国外”。

       因为创新,让四川康源提振了发展底气、增添了发展活力,而这只是成都供应链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样因为创新,准时达、积微物联等成都供应链企业开拓更大市场空间和潜力,创新发展模式获得国家相关部门充分肯定,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领军企业。

       成都国际供应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建设“一带一路”供应链枢纽城市的“成都模式”多次受到商务部相关司局的肯定和推广。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中形成的“成都经验”先后被列入商务部等8部门复制推广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第一批典型经验做法,向全国试点城市和企业集中展示推介。

 

当前与未来:

“补短强弱提质”赋能高质量发展

       在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中,成都强化载体支撑,推动全球资源要素集聚,持续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重大交通设施布局和重点产业物流需求,目前形成了市域物流枢纽“四港六中心”功能布局,招引集聚顺丰航空货运、中远海运多式联运等一批重大功能型平台类项目落地建设。全市已投运高标仓450万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三。

       同时,推动口岸布局完善、平台扩容增效,已拥有开放口岸3个、具备10项进境监管功能,形成“三区(四园)两中心”保税平台体系,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前申报”“7×24小时”等便利通关服务。今年上半年成都海关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50.52小时和1.58小时,较2017年整体通关时间基数分别压缩逾五成,口岸通关效率进一步提升。

       截至目前,已有DHL、顺丰、京东等“全球物流100强”“中国物流50强”及供应链品牌企业120余家,落户成都集聚发展。与此同时,成都本土供应链企业也表现出较强的内生动力,市场主体规模不断壮大。

       市场主体对市场环境和机遇是最为敏锐的。据成都市供应链协会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注册名称和经营范围包含“供应链”的企业,成都已突破1.5万家,达15138家,其中注册资本上千万元的有4211家,注册资本达五千万元以上的有1352家。供应链市场主体规模不断壮大,既体现了市场发展机遇,也反映出行业发展活力。如今,成都已由供应链体系建设全国试点城市发展成为供应链企业集聚发展高地。

       当然,目前成都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主要表现在国际通道货运能力尚不足、市场主体发展能级有待增强、口岸平台功能体系还需进一步提升等方面。以市场主体发展能级为例,目前约九成市场主体业务类型集中在传统仓储、公路运输等单一环节,“小、弱、散”发展特征明显,数字化平台、智能化仓储、国际化配送等供应链资源整合能力尚不强,致使深度嵌入先进制造产业体系能力也较弱。

       针对这些问题,市口岸物流办表示,下一步将聚力在做强载体功能支撑、提升通道辐射能级、突出市场主体引育、强化高端价值拓展等方面有针对地多下工夫,进一步提升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高效畅通水平,立足“产供融合、运贸一体”赋能产业链稳定发展,加快形成科学构建超大城市立体交通体系,为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