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中小微企业眼下重在“给补贴” 要避免政策“小步慢走”“大水漫灌”

时间:2022-05-30 09:33:57

         来源: 四川日报

阅读:120

对话上海财经大学校长、经济学家刘元春——

“中小微企业困难明显增加,生产经营形势不容乐观。”这是本月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中的判断。中小微企业是我省保就业的主力军、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如何帮其纾困解难,事关重大。
  川观智库采访到经济学家刘元春。刚刚履新上海财经大学校长的他,是国内少数对宏观形势和微观主体都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曾长期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和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院长。上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他还就依法规范和引导我国资本健康发展问题进行讲解并提出工作建议。□川观智库研究员熊筱伟 王付永

前提是正确认识困难
◎部分区域、部分行业的中小微企业境况,会比2020年疫情初期时更为严峻
◎四川受本轮疫情影响相对较小,但这不是“能松口气”的理由
◎多重挑战叠加之下,未来一到两年将持续考验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

  要纾困解难,前提是对眼下困难有正确的认知。对此刘元春从三方面出发,提出了他个人的剖析和阐释——
  一是关于困难程度。他认为国内部分区域、部分行业的中小微企业境况,会比2020年疫情初期时更为严峻。原因至少有两点:一是当前多重挑战叠加。目前除新一轮疫情外,还叠加有俄乌冲突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使中小微企业利润受到侵蚀等因素,产生的冲击力已超过当年。二是要考虑持续冲击下的累积效应。受疫情等影响,近两年来中小微企业持续承受压力,企业弹性和韧性已经发挥到极致。刘元春特别提到过去两年间,全国中小微企业的PMI(采购经理人指数)只有2个月高于荣枯线,“大量中小微企业已经耗尽了利润存留,弹性、韧性已经接近尽头,达到了临界状态,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他特别谈到了四川。和国内部分地区相比,四川受本轮疫情影响相对较小。但这不是“能松口气”的理由。刘元春表示,由于产业链供应链的传递,企业都会受到疫情冲击,更何况上述超预期挑战以及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是普遍性的,四川中小微企业概莫能外。事实上2022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把“经济下行压力凸显,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加大”列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二是关于困难表现。对此5月18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有过明确表述:中小企业普遍反映订单难找、成本难降、账款难收、融资难求、人流物流难畅通。刘元春进一步表示,上述问题的程度有轻重。他引用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近期抽样调查结果——根据该调查,目前中小微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订单不足,开工不足;其次是成本上涨,包括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等;第三是融资难,流动性出现问题。“当然还有其他问题,但这几点最为显著。”该研究院另一项研究表明,今年4月以来原材料、物流、用工等各方面成本均有上浮,导致末端生存企业利润下降和下游订单减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表明企业规模越小,面临的市场需求疲软和成本压力就更大。
  三是关于困难可能持续时间。刘元春认为这不会是短期影响,“虽然这一轮新冠肺炎疫情有望在6月份告一段落,但疫情本身还有强烈的不确定性。而俄乌冲突所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导致全球通货膨胀和大宗商品价格上升所带来的成本冲击,会是一个中长期现象。此外当前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有些是疫情导致,但也有些是结构性问题。所以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订单减少、成本上扬等一系列情况会是中期的,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考验企业生存发展。”川观智库追问此处的“中期”是多长,刘元春短暂思考后回答:可能会是未来一到两年。
  即便如此,刘元春判断国内中小微企业并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倒闭潮”。一个重要原因是该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并采取了系统性的救助办法: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今年5月,除《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外,还有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要求组织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四川也出台了包括《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的财税政策》等一系列帮扶政策。

眼下是“保生存”阶段
◎当前主要矛盾就是疫情冲击下的企业生存问题,特别要关注受冲击较大的特殊区域、特殊行业◎建议给予中小微企业普惠制疫情补贴,眼下这会比给贷款、给订单、给税收优惠都更有效
◎政策力度要加强,要起到救死扶伤的效果,地方政府不要“见好就收”

  具体到操作层面,刘元春建议地方政府在帮扶中小微企业时把握两个原则:要分阶段,要抓主要矛盾。他认为眼下是“保生存”阶段,主要矛盾就是疫情冲击下的企业生存问题。他认为当前政府救助必须以中小微企业的生存为落脚点,特别要关注受到疫情冲击比较大的特殊区域、特殊行业,确保相关企业存续。
  在上述原则指导下,他建议地方政府当前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对既有政策进行优化——一是创新救助工具,二是加大救助力度。
  对第一个建议,刘元春的核心观点就三个字:给补贴,即对本区域内中小微企业按不同行业和规模分别给予普惠制疫情补贴——这里的“补贴”,就是指直接发现金。在具体方式上他建议可在特定区域和行业探索“企业休眠”,即让韧性耗尽的中小微企业自主申请进入休眠期,在此期间免去相关税费并给予现金补贴,让企业生产组织体系不至于受到根本性破坏,还可以给员工发部分工资而非简单解聘。
  至于为什么是“给补贴”,刘元春解释: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之举,当前阶段这种直接救助方式会比给贷款取得更好效果,“如果是商业贷款,最终还是要中小微企业还,还不起,就等于把困难转嫁给中小金融机构和银行,反不如直接给财政性补贴,还能避免二次损害。”同时也会比给订单、给税收优惠更好。尤其是在物流体系和供应链不够顺畅的疫情防控背景下,部分地区部分企业有订单也生产不了,没生产也就交不了税,“现在不少企业不是靠订单生存,而是要靠补贴才能生存。”
  对第二个建议,他提到当前不少政策都存在“小步慢走”和“大水漫灌”问题——相较于发达国家,目前国内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在数量上有明显优势,但在力度上有所欠缺,并不能真正扭转当前局面。为此他建议在临界效应还没完全发酵的时候,地方政府应该旗帜鲜明地加大帮扶力度。川观智库注意到,本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进一步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举措时亦有类似要求。
  加大帮扶力度,多大才算到位?很难有一个量化标准。刘元春认为,从效果看要让中小微企业有获得感,要起到救死扶伤的效果。他特别提醒地方政府不要“见好就收”——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不能因为外部冲击减弱、负担减少就立刻削减,“要避免最后一根稻草效应的产生,要准备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持续扶持中小微企业。”与此同时,他也提到不同地方的财政状况不一样,要加大帮扶力度就需要中央给予相应政策和财政支持,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建立疫情基金等方式为地方提供经济支撑。
  此外,根据刘元春团队对国内现有政策的相关评估和调研,这一阶段可进行政策优化的地方还包括:部分政策受益面较窄,主要是部分政策竞争性很强,同时小微企业社保参保率较低;税收优惠较多,直接补贴较少;金融支持存在资金流向结构性不均衡、信用风险高企等情况。

未来会转入纾困阶段
◎当疫情告一段落,地方政府要尽快转入下一个阶段,推动中小微企业向常态化经营方向转变
◎该阶段一大重点任务是“保订单”,要推动政府项目和采购订单更多向小微企业展开
◎中小微企业主要有“过紧日子”的意识,积极挖掘企业弹性和韧性潜力

  当疫情告一段落,刘元春认为地方政府也要尽快转入下一个阶段:纾困,即推动中小微企业彻底摆脱困境,向常态化经营方向转变。
  在他看来,进入该阶段后地方政府一大重点任务是“保订单”。前面提到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小微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订单不足,“要纾困就要保订单,让中小微企业能够投入生产。”刘元春进一步解释,“保订单”实质上就是政府进行再分配,运用市场机制最大程度避免一些社会问题。
  地方政府要“保订单”,传统方式是由政府投资大型项目或进行政府采购。这本身并无问题,问题是在以往采购和项目招标中,客观上会更偏向于大中型企业。刘元春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项目和采购订单能否更多针对小微企业展开?能否明显提升小微企业订单的比重?这是该阶段地方政府要特别着力的地方。
  除了“保订单”,“进入这个阶段,金融政策就能够起到很好作用了。”刘元春举例说,地方可从提供流动性方面给予中小微企业相应支持,如针对特定行业和区域开展中小微企业再贷款,提供低息贷款等。此外围绕降成本,可重点抓好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用电成本等主要政策措施的落实。在执行上述政策过程中,他建议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公司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覆盖面广的客户群,以提高政策执行的精准度和效率。同时相关政策可兼顾企业纾困与转型需要,助力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就市场预期而言,多项研究提到目前一些中小微企业信心不足、预期减弱,进而出现长期性创新投资和扩张意愿降低等现象。对此刘元春认为,提振企业信心和艰难时期政府进行的有效救助固然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要让企业对政府将采取的一揽子扩张政策形成相应预期,要相信明天会更好,“这不是靠喊口号就能鼓舞起来的,是要靠科学的战略决策、靠真金白银投入、靠化解过去一些影响信心的制度性结构性因素来实现的。这需要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各级部门共同努力。”
  最后,对中小微企业主自救,刘元春也给出三点建议:一是对宏观形势发展要有充分认识。二是对国家和地方最新出台的政策要有很好的把握,“之前我们做了不少调研,发现各地政策出台了不少,但很多企业根本不知道,优惠政策就没法落地。”三是在当前世纪疫情叠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非常时期,要有“过紧日子”的意识,积极自救同时有意识去提升企业的弹性和韧性,挖掘这方面潜力,“要相信更多企业不是被逆境所击倒,而是被盲目扩张击倒的。”

把脉
实现跨越式发展,四川可在“安全”上做文章

  从中小微企业聊开,刘元春说起了宏观形势。其中有一句话就提到,在国家“十四五”战略布局特别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四川这样一个内陆省份正迎来发展契机。
  什么契机?刘元春解释: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家就必然会对产业进行全面重新布局,而川渝会成为这次“再布局”的重点区域,“中央一系列会议传递出明确信息,我们的发展不仅仅要更加有效,还要更加安全。这就要求我们在核心产业和关键技术上有一个全面布局,而这个布局会在区域空间上有重新考虑。”这不仅意味着更多项目会在川落地,“在兼顾发展与安全的战略理念的支撑下,川渝地区将被赋予全新的战略内涵和支撑。”
  之所以川渝会成为重点,固然和良好产业基础有关——两地在核工业、航空航天、能源化工等领域都有相应产业基础,这些恰恰是国家下一步重点投入、重点布局的领域。但刘元春也提醒,抢抓机遇需要地方主动作为,建议四川一定要在“安全”上做文章,一定要在关键产业布局上有整体设想。他特别提到,四川可关注相关行业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备胎方案”的行动,从中寻找合作机遇。
  除此之外,刘元春提到还可以充分发挥川渝的科创优势,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把握世界科技创新潮流,四川就完全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实现跨越式发展。